楊志良 薄能濁操,遇,在眾上。

漢朝王充[西元27---100年]字仲任,浙江上虞人。他是後漢的太學生,當時思想都是儒家的一統局面,他能在這一統的局面裡,脫穎而出,寫出「論衡」來表示異議,實在是很優秀的。
王充是中國漢朝思想界的明星,正如宋恕在「六齋卑議」中所稱道的「曠世超奇出上虞,論衡精處古今無」。王充的偉大,在於他風格獨具,思想不尊傳統的繩墨,勇於疑古論今!

他在「逢遇」篇中 說:

操行有常賢,仕宦無常遇。賢不賢,才也;遇不遇,時也。才高行潔,不可保以必尊貴;能薄操濁,不可保以必卑賤。或高才潔行,不遇,退在下流;薄能濁操,遇,在眾上。

翻成白話文:
人的操守和行為,有一直是好的,至於從政入官,卻沒有一直是遇合的。因為人的賢或不賢,是才性問題。遇合或不遇合,是決定於時運。才幹高而且品行純潔的,不能保證他一定是富貴尊榮;能力差而且操守壞的,也不能料定他必然是地位低賤。有些人有很高的才幹和純潔的品行,沒有遇合,被退斥在下位。也有些能力薄弱而且行為卑劣的人,由於遇合,反而位居眾人之上。

楊志良的一生際遇正印證了2000年前王充的論述

楊志良說: 當時台灣赴美拿到公共衛生博士學位的人,絕大多數都留在美國工作。很多同學也叫我不要回台灣,說留在美國發展有前途。但我想,美國人才濟濟,像我這樣的人,多我一個或少我一個並沒有差別,但我回台灣應該可以做一些事吧!就這樣,拿到學位後我飛回來了。
我的前輩雖有人回來,但回來以後又走了,我是台大少數送出國獲得博士學位後回來,而且願意長期留在台灣服務的,所以後來我的機會比別人多。我曾經告訴自己,像我這樣的人,如果今天才留學回台灣的話,不要講台灣大學,亞洲大學都不要我,所以當年決定回台灣,是我做得很對的一件事。

1986年2月,行政院長俞國華在立法院宣示,以 2000年為實施全民健保目標年。大約1988年3、4月間,經建會找上我,要我在找幾個人組成一個團隊,規劃全民健保。我找了台大公共衛生研究所的同事江東亮, 及嫻熟社會保險的吳凱勳,後來經建會又邀請哈佛的蕭慶倫教授擔任顧問,後期再加上中研院經濟所的羅紀瓊教授,組成規劃小組。真的可說我非常幸運,因為如果政府今天才著手規劃全民健保,學術界人才濟濟,一定不會找我。但那時在國外拿到公共衛生博士學位又回到台灣的學者寥寥可數,我才有了參與的機會。


_________________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artheyes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